你是否每天要花半天时间收拾家里四散的玩具?孩子喜欢玩儿玩具了,但却不喜欢收拾玩具。沙发上、浴缸里、楼梯上……玩具遍地都是,就是不在玩具箱里!不是每个孩子生来就知道玩具玩完之后应该收拾起来,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是无师自通知道该怎么收拾玩具。会主动收拾玩具的家庭,不是因为孩子是天才,而是因为他们的家长会“教”孩子给自己的玩具找个“家”。那么给玩具找个“家”有什么好处呢?有助于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我们都希望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独立自强,然而他们能否依照我们的心愿成长,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培养孩子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中首要的就是自我管理能力,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提高生活中需要的效率。有助于建立秩序感。特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说过,“秩序敏感期将从娃出生开始并一直持续到6岁左右。”儿童在其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就已经表现出了对秩序的敏感,当孩子看到东西被置放于“恰当”的位置时,会感到兴奋,产生快乐。当玩具摆放得整齐有序的时候孩子的秩序感也会慢慢地培养起来。在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秩序感肯定更好。有助于促进学习。收拾整理物品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家长们让孩子在收拾整理中对物品的摆放、属性做一些分类、配对、归位,这些工作都和数理逻辑学习有关,孩子做的越多,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就会越来越好。其实教会孩子收拾玩具,家长不用吼叫,更不用打骂,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心理学专业的老师曾在课堂上分享过,通过正面管教的积极教养,引导孩子主动进行玩具归位,养成自主收纳的好习惯。当谈到干净整洁的家与孩子不收拾玩具之间的对战时,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让孩子和我们一起帮玩具找个“家”!你了解孩子为啥不爱收拾玩具吗?了解孩子不喜欢收拾玩具的原因:比如孩子很擅长模仿学习,家长在家里关上电视后随便搁置遥控器,用完指甲刀后顺手放在其他地方等等,这些行为被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就会默认为,用完的东西不收拾是可以的。再如,在家庭中父母们买玩具经常是手不能停的节奏。不少孩子在家游戏的时候,喜欢把很多种类的玩具全部拿出来铺摆,玩具摆在身边越多,他们就越满足越高兴。结果,玩是玩过瘾了,但是家长让他们开始收拾的时候,孩子们往往觉得满地狼藉,无从下手,于是就恳求父母帮忙收拾,或者干脆坐地哭闹不肯收拾。知道了孩子不喜欢主动收拾玩具的原因,那么家长就可以更有策略地制定出一套培养孩子养成自主收拾整理玩具的计划表。从游戏中养成好习惯,最简单其实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计划性。他们将许多种类的玩具都放在手边,更多的是可以随手取到数量众多的玩具是一种心理满足感。但是真的等玩具铺满地后,要他们收拾简直难于上青天。那么,父母们可以引导孩子,在开始玩之前,想一下到底想玩什么内容的游戏,尽量缩小玩具的范围,精准地找到立刻就要玩的玩具。当孩子想拿更多的玩具时,告诉他们,如果想玩其他的玩具,就需要他们把手上的玩具放回原位。这时候孩子们往往是拒绝的,他们会表达所有玩具都想玩的需求。但是家长只需要耐心告诉他们:孩子只有两只手,拿不了太多的玩具。而被放在一边的玩具,不仅占地影响他们玩其他玩具的空间和感受,还可能因为挡路会绊倒大家。如果因为不慎踩到玩具,那孩子可能就没法继续玩被踩坏的玩具了。然后给孩子时间让他们自己思考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权衡利弊,家长不要急于求成,反复催促孩子们“快一点”。坚持几个回合后,孩子在挑选玩具时,会更有针对性的选择他们想玩的玩具,远比他们搬出所有家当铺满地后,面对浩大工程无法收拾要好。记得给孩子充足的成就感考虑到孩子的成长阶段的特征,家长不需要为玩具准备太多繁琐的收纳地,稍显集中但有简单明确的分类,最适合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更能调动他们收拾玩具的积极性。举个例子,家长可以准备两个较大不同颜色的收纳箱,告诉孩子蓝色箱子用来放手感较硬的玩具,比如小汽车、塑料材质的玩具,而另一个红箱子用来放玩偶、公仔、布娃娃等可以折叠的柔软玩具。这样简单的“坚硬”与“柔软”的分类,对于孩子来说很容易理解,在调动手部小肌肉群收拾玩具的同时,还能有分门别类的乐趣。简单的分类会让孩子容易获得成功,他们会有成就感,不会产生收拾玩具很难的想法。收纳玩具的同时顺便学习分类的方法玩具分类摆放整理好以后,我们可以给整理好的玩具拍成照片,打印成两份,一份贴在玩具箱的外面,一份贴在玩具架子上,在整理的时候,孩子可以对照照片来找到相应的盛放玩具的箱子和摆放玩具的柜子。乐高是很多家庭的必备玩具,零件多了非常难找,不如用颜色分类。孩子又学到功能之外的另一种分类法,理解到了规律是可以多样滴。还用可以用这个跟她玩初级数学。放积木的时候顺便清点数量,或者用不同颜色积木学加减法,让整理玩具变得高效有趣。别忘了听听孩子自己的规则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说服孩子来自主收拾玩具,那么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大人可以帮他们收拾玩具,但是请孩子记住一点:当孩子跟家长“顽强抵抗”拒绝收拾时,父母们也不必执拗地坚持对峙,这样的僵持也没办法顺利引导孩子的思维和行动。家长们可以“退一步”,提出帮助孩子收拾的建议,但是同时要告知他们,他们必须接受家长收拾玩具而产生的结果——玩具的所属权从孩子这里变成家长,因为家长成为玩具的新主人,那么家长就有权利处理玩具的去向。如果家长觉得这个玩具太多太乱,可以选择扔掉。这时候,孩子们就会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他们不希望玩具易主,更不希望玩具被家长扔掉,所以他们会主动承担收纳的任务。另一种是他们依旧“顽固”拒绝收拾,那么家长可以处理掉一件他们比较喜欢的小玩具,让孩子更明白地理解家长代劳的结果。这样孩子们也会为了守护住自己的玩具,努力尝试自己收拾。及时夸赞孩子一定要夸到位当孩子主动尝试收拾玩具了,请家长不要吝惜你们的鼓励和表扬。但是不要说“你真棒!”这种虚话,因为他们不会理解自己哪里“棒”。父母们可以具化到详细事情上——“你很擅长收拾玩具,下次你想自己收拾,你一样可以又快又好的完成!”这样的话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触发他们养成自己收拾的内在动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事风格,需要家长在生活中多观察、尝试。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玩具收与不收拾,都在那里,但是家长对于孩子收拾的态度往往更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不喜欢收拾玩具,我们可以允许他们拥有情绪,包容他们的拒绝,但是还得坚定立场的引导他们参与收拾的过程,家长可以换各种办法和说辞来测试孩子,但不可以不做尝试就放弃后替孩子收拾。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收拾玩具就如同刷牙一样,也许他们不喜欢,但是每天都得坚持做,慢慢就习惯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6467.html |